‧歷史月刊 2006/07/31 |
【文/司徒崇】 中國圍棋的發源 圍棋已經有數千年歷史,一般都公認圍棋起源於中國,但到底起源於何時則仍無定論。人們認為,圍棋起源於堯舜時代,由先秦史官編寫的《世本‧作篇》有這樣的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是有關圍棋起源的最早記載。此外晉人張華也說圍棋是堯發明的,用來教其子丹朱;又說是舜造的,用來教兒子商均。他在《博物志》中寫道:「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其法非智不能也。」此外,《潛確類書》說:「夏人烏曹氏(禹的臣子)作圍棋。」而《路史‧後記》則稱:「帝堯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驁佷、倡克,兄弟為鬩囂訟,嫚游而朋淫,帝悲之,為製弈棋,以閒其情。」以此觀之,則圍棋在堯舜時期就存在了。 也有人認為,圍棋起源於殷末周初。山西社會科學院學者楊曉國根據陵川縣志記載:箕子山滿山黑白分明的石子,而多次到陵川實地考察,從「棋石」、「箕子」入手,運用考古學、地理學、文字學、易學和歷史學知識,寫成〈論陵川棋子山與圍棋起源〉一文,論證了圍棋應起源於殷末周初。圍棋的起源反映出商周時期哲人通過「其卜」活動所獲得的天象觀和原始自然觀。箕子是殷末周初著名的卜筮學家及「其卜」宗師,當時他所從事的相關活動,為《周易》和圍棋的起源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包括陵川縣棋子山在內的淇水源頭地區,就是商末貴族箕子胥余的封地「異方」之所在。圍棋應該是在殷末周初起源於太行山南端與淇水之源的陵川縣棋子山一帶。棋子山位於陵川縣城東十公里處,距商都城殷墟和別都朝歌都僅僅10公里。目前已發現的圍棋遺址上有兩個岩洞,一洞中有清代康熙年間鐫刻的一塊石碑,碑文記述了圍棋雅事;另一洞頂壁上保留著古時圍棋棋盤圖案,相傳為箕子隱居卜筮研棋所在。考古人員還在棋子山發現了許多天然石棋子,顏色不僅與西漢班固《弈指》中所述圍棋顏色相同,而且外觀也與《圍棋辭典》中「棋石」形狀的描述一樣。 《左傳‧襄王二十五年疏》說:「棋者所執之子,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圍棋的名稱是這樣來的。圍棋自古稱作「弈」,《論語》、《孟子》和《左傳》等典籍都有相關的記載。《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孟子‧離婁》:「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從有關資料可以說明,圍棋棋盤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最早談及圍棋棋局形制的是《文選‧博弈論》李善注引邯鄲淳《藝經》:「棊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裡首一「道」字指線,後一「道」字指點。清人梁章鉅《浪跡三談》載: 胡應麟《筆叢》云:「今圍棋十九道,縱橫三百六十一路,子亦如之。宋世同此。然漢制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不可不知也。」按韋曜《博弈論》云:「枯棋三百。」李善注引邯鄲淳《藝經》云:「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沈存中《筆談》云:「弈棋古用十七道,與後世法不同,今世棋局各十九道,未詳何人所加。」錢竹汀先生云:「常見宋李逸民《忘憂清樂集》棋譜,首載孫策賜呂範、晉武帝賜王武子兩局,皆十九道,疑是後人假託。」《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載晉蔡洪〈圍棋賦〉云:「算塗授卒,三百惟群。」是晉時猶未加也。又按柳子厚〈柳州山水記〉:有仙弈山,始登者得石枰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云云。是即胡應麟唐局十八道之說所由來,或棋局稍有不同,不可為典據也。 一般認為漢魏時期已流行今日的十九道棋局,這種棋局沿襲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從原始圍棋到十三道圍棋,不可能一蹴而及,從十三道發展到十五道、十七道、十九道也需要一定時間的演進,因此說圍棋起源甚早,絕不是沒有根據的。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22期】 |